江西上高:探尋歷史印記 傳承文化根脈
位于江西宜春上高縣南港鎮(zhèn)的蒙山,海拔千余米,太子壁峰附近,叢生林木掩映著古銀礦礦井20多個,還有冶銀場、古書院等,這里就是歷經宋、元、明三個朝代的蒙山古銀礦遺址,其開采160多年,距今已800余年。

循著小徑探訪煉銀遺址,眼前是堆積如山的礦渣,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,依舊向來訪者訴說著蒙山古銀礦的昔日輝煌。拾起一塊礦渣,入手沉甸甸的,質地堅硬粗糙,表面布滿大小不一的坑洼,湊近一瞧,些許礦物質在陽光下正閃爍著細碎的光芒。
“蒙山銀礦煉渣遺存豐富,至少有上百萬噸,據此可以想象出當年冶煉規(guī)模之大。我們推測,高峰時期的冶煉戶不少于8000戶,大概有4萬人,進行采石、冶煉、鑄銀‘一條龍’生產,這樣規(guī);、一體化生產模式,在國內古銀礦遺址中極為少見!鄙细呖h博物館館長劉清華介紹,蒙山古銀礦遺址具有重大的史料、人文和旅游開發(fā)價值,于2013年被列為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。

上高建縣有1800余年,歷史的印記不僅鐫刻在蒙山古銀礦遺址、大觀塔等古跡中,也藏在民間非遺里,青花釉料制作技藝便是其中之一。經歷上山撿拾珠明料,到水洗、煅燒、篩選等工序,而后調配出純凈且富有層次的青花釉料,再用其在泥坯上勾勒,經窯火淬煉,便可誕生出繪有精美圖案的青花瓷。
“明朝洪武年間,堆峰人學會了撿料。剛開始,石子青用來做染布顏料,后來銷往景德鎮(zhèn)制瓷。久而久之,堆峰人掌握了石子青的冶煉方法。”堆峰村黨支部書記晏俊華介紹。
為講好堆峰人撿石子打拼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,展示好青花釉料制作技藝,2023年,堆峰村精心選址,搭建青花釉料展示館,與村內的古建筑、戰(zhàn)地醫(yī)院等歷史遺跡連點成線,相互呼應,打造村里古色文化名片。自該館建立以來,一批批參觀者慕名而來,非遺傳承人晏木然和兒子晏學榮擔任起講解員,向大家介紹每道工序的要點,有時還拿出“生料”和“熟料”進行展示。
“石子青具有不同的耐火特性,部分石子青耐火性較好,部分則相對較差。煅燒過程中,火力的大小、時間的長短全憑經驗。這些年我們從各地收購石子青,在家里淘洗、煅燒。含鈷量低的,燒出來呈灰色,含鈷量高的,就是明亮的藍色!睆母赣H手中接過接力棒,晏學榮積極傳承這項技藝,將傳統(tǒng)炭燒改成電燒,精準控制溫度,既提高了釉料的品質,也推動了技藝的創(chuàng)新。
每一處遺址遺跡、每一項非遺技藝,都見證著上高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。近年來,上高縣深挖文化富礦,扎實開展文物普查工作,對具有歷史價值、地方特色的古建筑、古遺址進行保護修繕,同時通過開展非遺項目展示展演活動、抓好“非遺工坊”建設、培養(yǎng)非遺傳承人等,推動非遺傳承創(chuàng)新,促進傳統(tǒng)工藝與鄉(xiāng)村振興有機結合,助力縣域文化經濟發(fā)展。 (張欣苑 譚健 )
責任編輯:羅鮮梅